日期:2025-06-23 08:20:32
声明: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,具体文献来源请见文末。请读者知悉。
在57位开国上将中,王平将军因其非凡的体格和卓越的战斗力,获得了“飞毛腿”的称号。他不仅有着惊人的速度,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高个子身材,比毛主席还要高出半个头。因此,在红三军团中,他有着“大高个”的外号,这一称呼在部队上下广为流传,连毛主席和彭德怀也亲切地称他为“王大个子”。
王平的革命生涯开始于他19岁时在家乡加入农民运动,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,并秘密开展地下工作。很快,他便主动请求加入红军,立誓要为革命事业战斗。在1930年,他成为红三军团的将领之一,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支英雄部队的成长与壮大。
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,王平在与他的接触中,深深感受到了彭老总的骁勇善战。王平曾感慨,正是在彭德怀的带领下,他的战斗意志愈发坚定,决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。
展开剩余81%在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后,王平逐渐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红军的骨干力量。在红军时期,王平指挥红十一团参与反“围剿”战役,屡次获胜,声名鹊起。随着战斗的积淀,王平的作战指挥能力愈发出色,而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觉悟也日渐提高,逐步在政治工作中游刃有余。
1935年9月,红一、四方面军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问题上出现了分歧。在艰难的协调下,党中央最终决定先行北上。然而,张国焘的野心使得这一决定陷入了混乱,他在途中擅自更改计划,试图劝说红一方面军也南下。为了避免局势失控,党中央紧急做出决策,指示先行北上。彭德怀将保障党中央和机关单位北上安全的重任交给了王平。
当时的形势异常紧张,任务要求严格保密。一天,当毛主席经过红十一团警戒哨时,特意召来王平,询问当前的情况。王平如实汇报了战况,但在此时,党中央北上的消息已经不慎泄露出去。王平感到情况紧迫,向毛主席请示道:“如果有人拦阻我们,应该怎么办?”毛主席微笑着回答道: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。”
尽管毛主席显得从容淡定,王平却心里充满了焦虑,担心内部冲突可能升级。然而,毛主席始终强调“做宣传教育工作”,令王平在不安中仍然感到一丝安慰。在此次警戒任务中,王平牢牢记住了毛主席的指示,做事从容不迫、步步为营,成功完成了保护党中央的任务,也因此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1944年,王平带领部队深入雁北和绥东,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,为我党进军东北打通了重要通道。次年,王平的儿子范晓光诞生,妻子范景新亲自给孩子取名“晓光”,寓意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。
然而,按照传统习俗,孩子通常随父亲姓氏。但范晓光却选择了随母姓,原因在于范晓光从小和母亲关系更为亲近。王平因为工作繁忙,无法常伴儿子左右,范晓光自然也与母亲更加亲近。范晓光在长大后,曾主动向父母提出要随母姓,王平和范景新听后,笑着答应了儿子的要求。尽管如此,范晓光的成长过程中,父亲王平依然是他精神上的榜样和动力源泉。
1949年初,范晓光一家住在张家口。那时,关于解放的捷报不断传来,每个胜利的消息都令大家兴高采烈。然而,范晓光却愁眉不展,独自一人哭泣。有人问他为何伤心,他含糊地回答:“今天解放一个地方,明天解放一个地方,等全国解放了,我长大了能解放什么呢?”他的童言童语引得大家哄堂大笑,但范晓光的参军梦想却非常坚定。
1964年,范晓光考入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。在学院,他努力学习、刻苦训练,并在大比武中获得了“神炮手”的荣誉。由于表现出色,他被选为入党培养对象。得知此事,范晓光满心欢喜,但很快他收到了父亲的回信。信中写道:“你追求进步,我很高兴,但你连入党申请书都不会写,这表明你还没有达到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。你应该认真学习党章和党史,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等你能写出申请书时,说明你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不远了。”
在父亲的鼓励下,范晓光更加踏实努力,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。然而,遗憾的是,由于所在的学校改为地方院校,他的军旅生涯未能持续太久。1978年,范晓光再次入伍,加入军委炮兵科研处,继续在军队中奉献自己的力量。
2003年底,范晓光晋升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。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,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。在救灾过程中,范晓光带领解放军战士们奋力救援。尽管当时灾区情况极为严峻,救援力量十分紧张,范晓光依然在短短时间内调动了大量民兵前往灾区。
他曾一度为抢救资源与媒体发生冲突。当时,由于记者大量占用了直升机资源,导致了救援工作进展缓慢。范晓光愤怒地发火,甚至亲自下令要求记者停止干扰抢救工作。在危机时刻,他不顾一切保护生命安全,严厉打击形式主义,保障救援资源高效运转。
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,范晓光几乎与家人失去联系,专心投入工作。即便是在艰难时刻,他也未曾忘记幽默,给家里打电话时,开玩笑说:“小心你要当寡妇。”这一段时间的经历,也让他在战士们和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坚定而不失温文尔雅的形象。
随着汶川地震的救灾逐渐结束,四川面临的另一大危机——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加剧,范晓光全程参与指挥,始终不离现场。他深知,媒体占用资源可能影响到救援工作的效率,于是下令严格管控,最终成功确保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范晓光的这段经历,不仅彰显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和严谨领导,也体现了他坚守职责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救灾工作结束后,范晓光再次淡出公众视野,回归平静的工作与生活,继续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。
参考资料:
《报刊荟萃》2009年9期
《党史天地》2015年18期
《领导文萃》2023年第9期
《新传奇》2023年20期
《党史纵览》2018年10期
《军事文摘》2022年4期
《人民政协报》
发布于:天津市拉伯配资-股票配资股票-股票配资官方网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